学生工作

素质养成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素质养成 -> 正文

解困-赋能-回馈:江门职院探索发展型资助育人新路径

作者:杨毅 来源:人文教育学院 阅读次数: 日期:2024-09-02 初审: 杨毅 复审: 吴彩云 终审: 杨海涛

近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萤火虫筑梦”实践团,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吴川、廉江等多地开展实践活动。据悉,该团队连续两年荣获广东省教育厅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下乡行省级重点立项。

为把党和国家的温暖传递更广、更远、更深,自2022年起,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杨毅老师主动谋划创新,探索将资助工作与学生长远发展相结合,实现从“给予型”向“励志型”、“强能型”转变。2024年,学院更进一步围绕调研过程发现的学生困难类型,梳理学生群体类别。在同等资助条件下,帮助学生个体全面发展,提升知识、能力、精神、道德、心理等能力品质。本次调研实践活动,不仅面向乡村宣传国家资助政策,更将进一步构建“解困—育人—成才—回馈”发展型育人新路径。

扎实开展基础调研,精准识别学生困难类型

团队累计发放2500份问卷调查,覆盖广东省江门市和湛江市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等超过30000人,进一步分析学生群体类别,根据近年来资助宣传和资助工作实际,通过学习、生活、发展等困难种类,分析学生困难类型——内生动力不足且行动懒散随意;成长成才愿望强烈但资源匮乏;认为资助扶助理所应当等靠要思想严重;家庭困难自卑敏感等心理问题;经济困难导致精神心理能力道德均受影响等,为精准开展育人实践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政策宣传+五类活动,多元化发展型育人内容

本次下乡行活动,团队采取政策宣传+N模式,以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为导向,提供多元化发展型育人内容。结合前期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开展实地走访、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素质培训、社会实践锻炼等活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物质支持、能力培养、精神激励、道德浸润、心理支持。例如,首次在宣讲活动中开展了科学知识讲座、演讲技能培训、职业发展规划等,既让困难学生了解时代和国家发展大势,也引导学生加强泛化知识学习、通用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努力完善知识体系,提升能力品质。

学校-社会-家庭联动,拓展全面发展锻炼平台

为改变发展型资助育人“理论热而实践弱”的现状,学校积极拓展学生全面发展锻炼平台,通过访企拓岗、党建赋能红色新动能产业链、三下乡社会实践、偏远山区帮扶支教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众多锻炼岗位,真正实现“授人以渔”为主的育人目的。例如,本次下乡行实践活动,团队联合多地村委,与困难学生组成乡村支教互助队伍,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公益文化培训和暑期作业辅导活动,针对当地村民开展党史学习宣讲活动,让困难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提升自身知识、技能。在徐闻县妇联、团县委指导下,联合阳光志愿者协会、县家庭教育协会,让学生走进企业、工厂进行参观交流,感受工匠、奋斗、自强、创新等优秀精神品质。

强化榜样力量教育,实现个人-社会-家庭良性回馈

通过榜样认同、模仿学习、内生强化等引导困难学生不仅要志存高远,更要脚踏实地、回馈社会。本次下乡行活动,成员全部由江门职业技术学院获得广东省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2年以上的学生组成,他们从“享政策”到“传政策”本身就是国家资助育人成果的体现。在进一步宣传榜样力量——优秀学长、优秀校友、道德模范人物的基础上,这部分困难学生已经建立了对榜样的认同,自身意志培养、精神丰富、自我提升、回馈社会的闭环。这种良性循环回馈,是发展型资助育人“个人成长成才与社会、家庭、学校、国家发展”良性互动的体现。在资助宣讲团成员的带领下,当地困难学生认真学习了退伍老兵保家卫国、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建设、奥运会冠军荣耀夺冠回报国家等事迹,加强对困难学生的回馈社会、诚信感恩教育。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萤火虫筑梦”实践团队长22小学语文教育2班赵荣萍表示:作为一名准大三学生,已经连续2年参加资助政策下乡行活动,我们持续深耕发展型资助育人路径探索,在帮助困难学生的同时,我自身也获得了物质支持、能力培养、精神激励、道德浸润和心理支持,2023年我已经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希望今年自己通过努力能继续获得奖学金。

据悉,本次实践活动,将是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团队创新构建“解困—赋能—回馈”循环机制,进一步探索发展型资助育人路径的有益尝试。